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部署,强调“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只有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切实减少为报项目、发论文、评奖励、争资源而分心伤神,才能有时间精力、有活力干劲、有创新创造,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科技创新慢不得,但也急不得。科学研究有其自身规律,一个公式可能需要成千上万次缜密推演才能得到科学论证,一项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甚至可能需要科学家付出一辈子心血。无论求知求学还是科研攻关,都没有捷径可走,都需要“十年磨一剑”的恒心韧劲、“长久深自缄默”的意志定力。让科研人员专心科研,既需要科研人员涵养“只管耕耘,莫问收获”的笃定心态,坚持“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坚定执着,更需要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构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长效机制,压缩非科研工作时间,为科研人员减负,充分激发其创新活力。
让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完善评价体系是基础。人才评价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改革人才评价体系,是更好选拔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基础。经过多年来的努力,评价体系的完善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取得积极进展,但还存在人才评价“破四唯”后“立新标”不到位、评价方式创新不到位、资源配置评价改革不到位等问题。要在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进一步“破四唯”“立新标”,持续整治滥发“帽子”“牌子”之风,以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前沿性和引领性为标尺,防止简单地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配置科研资源、确定薪酬待遇,让有真才实学的人得到合理回报。
让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完善保障机制是关键。科研工作特别是基础研究,往往周期长、投入高、产出不确定。激励科研人员,就要尊重科学规律,围绕科研稳定支持不足、科研时间保障不够等问题,健全长期稳定支持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保障机制,支持和保障有创新潜力的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激励科研人员咬定目标、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深入推进扩大科研单位自主权改革,探索对高校院所实行不同于一般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充分尊重科研人员兴趣,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建立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机制,保证科研人员有充足时间投入研究。
让科研人员专心科研,解决后顾之忧是保障。成就越高的科研人员,其对科研的专注度往往也越高。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全部精力放在科研上,对其他问题的关注度、解决力自然会减弱,就更需要在住房、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方面,得到有效保障。当前,一些青年科研人员生活压力较大,在大城市工作的青年科研人员“生活的烦恼”感受尤其明显。科研人员需要生活减负,要让他们心无旁骛“当主角”“挑大梁”,就要为他们当好“后勤官”“服务员”,既在工作上创造条件、又在生活上关心照顾,既快办实事好事、又敢办烦事难事,切实解除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真正让科研人员安心、安身、安业,更好地增强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动力。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既要做好“加法”,又要做好“减法”,创造潜心钻研的良好环境,把时间还给科研人员,让科研人员专心科研,让科研人员真正放开手脚、轻装上阵,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汇聚起科技界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