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组织时评

七一时评|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时间:2024-08-13 文章来源:七一网 作者:佚名

  

  

  2024年是中国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20年来,非遗与年轻人的互动越发密切:苏州小伙范辰霄将非遗“缂丝”融入西方油画风格用于日常生活用品,让“高冷”技艺飞入寻常百姓家;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爱和将甲骨文用于机械表盘,让古老技艺焕发全新光彩;上海市嘉定区苏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碧娴将苏绣与AI结合,让古老技艺与时代同频……古老的非遗手艺通过当代传承人的创新实践,呈现出丰富多元的跨界发展新趋势,也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文明瑰宝。

  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物质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强调物质文明的极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从立体交通网的四通八达,到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兴起,再到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发展,无不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在物质层面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些成就不仅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人民幸福生活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精神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支柱。中国式现代化并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发展,更强调精神文明的同步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精神文明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精神文明的提升则进一步推动了物质文明的进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为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积极探索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广东省鹤山市深挖文化内涵,营造特色乡村文化空间,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辽宁省建设文化广场,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厚植文明底色,做实民生幸福里子;贵州省余庆县以“红色资源+文明实践”赋能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在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同时,逐步形成红色旅游带富的乡村振兴致富新格局……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汇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一特征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继续坚持这一鲜明特色,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原文链接:https://www.12371.gov.cn/Item/656571.aspx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