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组织政务

击楫中流 勇闯改革新路

时间:2024-07-16 文章来源:安徽先锋网 作者:佚名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

  

  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从安徽发端。安徽,素有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宝贵基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安徽考察,亲自为安徽改革开放擘画蓝图、指明方向。从“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到“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将安徽的发展层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安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改革呈现协同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持续释放。

  

  以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安徽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上锐意探索,更好发挥科教资源禀赋优势,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深化产学研用对接合作,加速催化原始创新“从0到1”的突破、应用研究“从1到100”的跨越,让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科技发明从“书架”走向“货架”,点亮“科技树”、形成“产业林”。

  

  仅2022年这一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所刘青松药学团队就有三个自主研发的创新靶向药物获批临床试验,包括国家1类新药TR128胶囊。

  

  刘青松药学团队创新药物的研发,是安徽推进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的典型案例和生动写照。

  

  为了让科技成果早日转化,安徽提出了“沿途下蛋”机制,即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创新平台建造运行和前沿科学研究过程中衍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成果,实施“跟踪发掘—二次开发—转化落地—产业化”,推动原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近年来,通过开展大科学装置衍生科技成果发现、挖掘、策划、转化和服务工作,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梳理大科学装置衍生技术成果近180项,转化落地成果44项,催生中科离子、中科太赫兹、中科光栅等企业22家。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梗阻”。为有效解决科研人员“不想转”“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难题,安徽在全省106家单位全面推广中国科大“赋权+转让+约定收益”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基本实现省属本科高校、区域医疗中心全覆盖。相关做法入选“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二批典型案例”,在全国多所高校复制推广。

  

  破解人事编制周转的难题。为解决事业编制“有编不用”“无编可用”并存矛盾,安徽在全国首创编制周转池制度,活化存量空编近12万名,精准投向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今年又创新推出高层次人才编制保障“双万工程”周转池,统筹万名编制和万名高级岗位,打破单位性质、人员身份限制,跨界保障新型科研机构等用编用岗需求。该项改革已向全国推广。

  

  优化政策造就“养人”的天地。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出台人才政策4.0版,组织开展“人才安徽行”“招才引智高校行”等系列活动,统筹实施战略帅才引进、江淮英才培养等计划,创新实施海外人才“安巢”项目,推进高校毕业生留皖、万名博士后聚江淮等行动。2023年,全省人才总量1272万余人,连续6年实现净流入、年均增长9%。通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正让安徽成为养人的天地、创新的高地、人才的福地。

  

  推行预算改革更新资金配置“路线图”。安徽实施零基预算改革,打破过去“基数+增长”预算编制方式,所有预算支出取消了基数,从“零”开始,根据需求和可能,有保有压,不受以往预算安排影响,形成了“该保必保、应省尽省、讲求绩效”的预算安排新模式。2023年,安徽省统筹以往分散在110个部门使用的财政资金,整合为省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省科技创新攻坚专项资金、“数字安徽”专项资金等10个专项资金。其中,省科技创新攻坚专项资金设立后,科技攻关资金总量由4亿元提高到10亿元,单个项目支持强度提高了4.7倍。

  

  实施这项改革以来,安徽省从原有的产业领域直接补助、无偿补助专项资金中,统筹资金支持组建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用市场化方式募集更多资源,支持全省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省财政注资组建的新兴产业引导基金16只母基金全部落地,已累计投入162.1亿元。

  

  以改革为引领,江淮大地创新活力持续迸发,新质生产力拔节生长。

  

  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这是改革与开放的内在统一关系。

  

  去年世界制造业大会期间,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说:“安徽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高端技术研发基地之一。2023年,我们追加投资10亿欧元,在合肥建设德国本部之外最大的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研发创新和采购中心。”

  

  今年6月20日,大陆马牌轮胎中国合肥工厂四期项目投产。十几年前,大陆集团决定把在华投资的首家全外资轮胎生产基地落户合肥,到之后二期、三期、四期追加投资,自始至终坚定地认定了合肥这座城市。

  

  “目前,大陆马牌轮胎合肥生产基地的总投资额接近10亿欧元。”德国大陆集团首席执行官司徒澈说,“从现在的发展情况看,当初将工厂落户到安徽合肥,是我们所做过的最正确的、最令人自豪的决定。”

  

  为什么这两家欧洲跨国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投资安徽、加码安徽?答案是良好的营商环境。

  

  好的营商环境,是生产力、竞争力。安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更深层次改革促进更高水平开放,以营商环境建设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坚定不移大抓营商环境建设,安徽持续推出了800多项措施,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以“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高标准推进安徽(合肥)创新法务区建设,建立健全“法院院长接访企业家”“企业家约见检察长”“警企恳谈会”等机制,依法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在全国率先实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出庭率保持了100%。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安徽建立民营企业家恳谈会制度,把民营企业的“心上事”,当成党委、政府的“上心事”。推进免申即享、一键直达,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去年通过“免申即享”全省兑付政策资金115亿元。建立企业诉求“挂号制”,全面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以开办运输企业为例,申请材料由之前28项大幅减少至12项,办事时限从20天压缩到3天。实施“企业公共信用信息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一份报告就能代替40个部门的证明,累计为企业提供信用报告下载10万余份,替代传统无违法违规证明200万余份。

  

  安徽连续两年在“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活动中综合得分和最佳口碑排名居全国前列。2023年,全省新登记经营主体141万户、增长19%,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71户,是2012年以来新增最多的一年。

  

  实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呈现“66789”特征:2023年,安徽民营经济贡献了60.7%的GDP、59.5%的税收、74.1%的发明专利授权量、80%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92.8%的企业数量。

  

  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持续落地。2023年,全省国资监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万亿元、利润总额1060亿元,分别增长10.3%、8.2%。其中,省属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万亿元、利润总额727亿元,均居全国第七;净资产收益率5.5%,居全国第三。省属企业布局新兴产业投资536.5亿元、增长33.2%。

  

  在巴西等国家街头,时常可见奇瑞品牌汽车。这些年,奇瑞加速“出海”,连续21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奇瑞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安徽制造、安徽创造的一张名片。当前,以奇瑞为代表的安徽汽车自主品牌,正持续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推进产品迭代升级,加速融入全球汽车产业链、技术链、供应链、价值链,为中国汽车工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不靠海的安徽,树立“向海而兴、借船出海”的开放意识,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积极践行国家重大战略,勇于到国际市场的大风大浪中锤炼,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扬皖所长,共谱新篇。安徽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最大机遇、最大动能、最大红利,与沪苏浙携手,共同探索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体制创新,纵深推进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7+3”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全部挂牌运营,深化开展上海与六安革命老区对口合作,提质升级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

  

  更大力度“走出去”、更大范围“请进来”。安徽加快建设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累计形成207项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2项为全国首创。成立徽商总会,举办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黄山)论坛,连续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投资安徽行、“海客圆桌会”,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朋友圈”。

  

  精心组织“徽动全球”出海行动,稳外贸稳外资成效显著。2023年,“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11.6%,汽车出口114.7万辆、增长80.1%,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超30%,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20.1%。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超500家;皖企“走出去”覆盖145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增长35.9%。

  

  以深层次改革推进高水平开放,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安徽正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有效配置全球要素资源,在世界经济大潮中乘风破浪。

  

  为了人民而改革,依靠人民而改革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夏日的马鞍山薛家洼,江面碧水蜿蜒、沿岸绿带交织,一幅生机勃发的生态图景。2019年,当地开始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曾经的“脏乱差”变成“美如画”。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安徽以改革措施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整治,让人民群众在美丽家园建设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建立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确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省级领导担任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省级林长,为林长履职作示范,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责任到人,森林面积、蓄积量实现双增长,取得历史性突破。

  

  开展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改革试点。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获批建设,全面升级补偿理念、标准、方式、范围,进一步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这一做法已在21个省份20个流域推广。

  

  安徽把解决群众“家门口”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构建环保惠民长效机制,持续开展群众“家门口”环境问题整治,推动实现百姓幸福生活与美好生态环境“双向奔赴”。

  

  天更蓝,水更清,生态更美。安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细颗粒物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等指标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安徽建立“民声呼应”平台体系,着力破解惠民政策落不细、为民服务跟不上、群众意见上不来等问题,并在一“呼”一“应”中溯根源、建制度、改彻底,努力做到“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

  

  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民声呼应”类载体共刊载群众反映诉求5.17万个,直接推动解决5.08万个。

  

  坚持“小切口、大文章”,统筹推进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生态环保等领域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多得实惠。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以县级医院为龙头,联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覆盖组建125个医疗卫生集团,实行县乡村一体管理,全省县域内就诊率达83%。

  

  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为群众就医“减负”。安徽开展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年节约采购资金12.52亿元,有力减轻了患者的负担。以心脏起搏器为例,2023年集采后,74个中选产品中近90%的中选价格再创全国新低。

  

  深度挖掘六尺巷典故蕴含的文化内涵,探索推广“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实现从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到有效开展基层治理的转化升级。“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入展枫桥经验陈列馆。

  

  “城市生命线”构筑群众的安全屏障。安徽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建立了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和地上建筑信息模型系统,形成城市地上地下基础数据“一张图”,确保城市安全运行。截至目前,及时发布并有效处置三级及以上险情1627起,及时监测预警并处置燃气泄漏扩散至相邻空间聚集的重大险情38起。

  

  为人民谋利、为民生解忧,安徽人民正真真切切感受改革带来的变化与红利。

  

  胸怀梦想的远征,尤需逢山开路的闯劲;前无古人的事业,呼唤锲而不舍的笃行。

  

  6000多万江淮儿女,力挥前行之楫、高扬奋进之帆,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奋力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新征程上展现更大作为。


原文链接:https://www.ahxf.gov.cn/Home/Content/1166324?ClassId=234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