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组织资讯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演艺之都”焕发万千气象

时间:2024-07-16 文章来源:北京组工 作者:佚名

  

  

  2023年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走进城市副中心公益演出”在北京艺术中心绿心露天剧场举行,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歌剧演员队携手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国乐团,共同为副中心建设者及社会各界观众献上了一场醇厚的艺术盛宴。(资料照片) 记者 方非摄

  灯光亮起,好戏鸣锣,在北京,大戏不落幕。

  2023年初,“着力打造‘演艺之都’”首次写入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激发首都舞台无限活力:演艺空间遍布城市,大师名团纷至沓来,京产佳作接连首演;相关政策及时发布,以顶层规划为“演艺之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描绘广阔蓝图。据统计,北京2023年全年营业性演出达4.9万场,比2019年场次翻倍,票房收入超23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演艺版图不断拓展

  晚霞穿透云朵,微风拂过树梢,从日落到深夜,一个诉说着“真爱无坦途”的奇幻梦境降临在北京艺术中心绿心露天剧场的怀抱中。7月6日晚,国家大剧院全新制作的森林剧场版《仲夏夜之梦》在这里首演,诙谐幽默的莎翁喜剧与蝉鸣繁星相伴,北京艺术中心再次向观众展现了其独有的魅力。自2023年底正式对外开放以来,这座崭新的“文化粮仓”已然成为闻名遐迩的演艺新地标。今年4月,运营百天的北京艺术中心交出了亮眼答卷,近70场演出接待观众3万余人,举办开幕艺术周、新春艺术周、管风琴艺术周等各类艺术活动78场,服务观众超过11万人。

  包括北京艺术中心在内,近年来,北京剧场建设驶入快车道:2021年,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投入使用,北京人艺增加一大一小两座新剧场;同年,拥有百年历史的吉祥大戏院时隔28年后重张开业。2022年,中央歌剧院剧场敞开大门,东二环畔再添一座艺术殿堂;同年,有着百年历史的大华电影院升级转型为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投入运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新剧场,点缀的不只是中心城区的繁华,如今,顺义大剧院运营已满3周年,3年来,剧院引入147台、248场精品剧目和知名艺术家演出,填补了顺义区乃至北京东北部长久以来的演出空白。“演艺之都”的版图仍在拓展,中国爱乐乐团音乐厅、北京歌剧舞剧院新剧场、中国杂技艺术中心等一批高水准场馆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建设,未来,它们将如颗颗繁星,持续点亮城市的每个角落。

  文化供给持续丰富

  一次次大幕起落间,一声声鼓掌喝彩里,北京舞台上,精彩永流传。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以首善之姿见证着一个个意义非凡的璀璨瞬间。2023年3月,大提琴家扬·沃格勒、指挥家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率先重返北京,轰动全国,掀开了外国艺术家登上中国舞台的新篇章。此后,来自世界各地的名家大团密集抵京,维也纳交响乐团、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费城交响乐团、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等顶尖艺术团体的演出贯穿全年,国内口碑力作纷纭而至,带动北京演艺市场充实供给、“井喷”繁荣。

  与此同时,大型演唱会强势拉动跨城观演和文旅消费。2023年,北京市举办演唱会等大型演出活动100余场,观众超10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7亿元。据2024年中国(天津)演出交易会发布的《大型营业性演出市场趋势及特点分析》报告显示,北京演唱会辐射的最远区域可抵达广东。

  在百花齐放的“演艺之都”,“北京出品”是不容置疑的生力军。近年来,北京以“大戏看北京”为抓手,持续加大力度推动文艺生产出大戏、出精品。

  2022年,舞剧《五星出东方》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大奖”两项国家级重大评奖中荣获双奖殊荣;2023年,话剧《张居正》、歌剧《映山红》、京剧《齐白石》、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等优秀原创作品接连推出;2024年,话剧《邓世昌》《永定门里》等新作首演亮相。一系列展演季不断开展,持续推动高品质艺术资源走向观众、惠及市民。去年11月,2023北京文化论坛重要配套活动之一“大戏看北京”2023展演季圆满收官,在近两个月的时间内,展演季与惠民文化消费季联动,先后有百余部精品剧目和影片在线上线下进行展演、展播、展映,总观看人数超3800万人次。

  顶层设计保驾护航

  繁荣有序的行业生态,离不开顶层设计的规划支撑。2023年,“演艺之都”建设的开局之年,市委正式印发《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围绕演艺精品、主体、市场、空间、品牌、传播、生态7个方面提出30条主要任务,形成完整工作体系,为“演艺之都”建设提供路径支撑。

  “大量资金、服务等资源和保障被不断注入,极大促进了北京演艺市场和产业经济的回暖复苏,一系列利好消息让从业者对未来充满期待。”北京演出行业协会会长张海君说,在某种程度上,“演艺之都”建设的不懈推进、“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的持续闪亮“甚至重构了北京的城市文明”,关于演艺的话题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家茶余饭后的闲聊与城市的日常生活中。

  2023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搭建的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首次推出15个演艺空间培育类项目,这是市级层面第一次针对演艺空间给予资金支持,同时,29家区级演艺新空间被认定或授牌。区别于专业剧场,演艺空间选址灵活、分布更广、业态多元,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京剧场分布过于集中、供给不均的尴尬,也深度盘活了一些利用效率不足的城市空间。星罗棋布的会馆是历史留给北京的宝贵财富,随着“会馆有戏”特色品牌的深入推进,一度沉睡的古老建筑正在醒来。2023年,以正乙祠戏楼、颜料会馆、湖广会馆为典型代表的百年会馆举办演出活动近400场,戏曲、舞蹈、音乐等各类“小而精”“雅而美”的演出让老会馆“长”出了新个性。

  属于“演艺之都”的传奇还在续写。到2025年,北京市预计实现每年营业性演出超4万场、观众达1200万人次、演出收入20亿元、年度首演首发剧目不少于100部、培育3个特色演艺集聚区、每年公益演出2.6万场的发展目标,形成“到演艺之都、看北京大戏”的文化新潮流。


原文链接:https://www.bjdj.gov.cn/article/300019677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