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党务知识

【《党员文摘》、七一客户端报道】南水“北漂”记

时间:2024-07-02 文章来源:七一网 作者:佚名

  

  

  来自千里之外的丹江水,穿黄河、飞渡槽、钻暗涵,不舍昼夜一路北上,终于日复一日流淌在北京的城市“血管”中。

  自2014年全面通水至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累计调水超700亿立方米,南水已成为沿线数十座大中型城市的主力水源。在北京,更遍布着密密匝匝的水网,它们充当着城市的供水“生命线”。

  这场“北漂之旅”日夜不停,南水的足迹将覆盖更大的版图。

  当北京人遇上丹江水

  “水碱少了。”这是家住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附近的王女士对南水的第一印象。除了打开烧水壶时“水垢明显少了”,她的另一个感受是“口感也绵软了些”。

  截至目前,北京累计接收南水破100亿立方米。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从1.0提升至1.3,全市超1600万人直接受益。

  同时,南水进京成为北京市地下水止跌回升的转折点。

  南水进京前,北京市水资源严重匮乏,为满足城市用水而大量开采地下水,开采量连年增加,地下水位曾连续数年下降,这样的情形自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得以改善。随着南水成为北京中心城区的供水主力,怀柔、平谷等应急水源地得以休养生息,自备井置换工作也使减采地下水得以实现。

  “此后地下水开采量逐渐下降,地下水位到2016、2017年止降缓升,到2018年已明显上升。”北京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王俊文说。

  与此同时,北京采取水资源战略储备措施。“以前北京人喝的水中每三杯就有一杯是密云水库的水。南水来后,在优先保证城市用水供给的同时,修建了密云调蓄工程,把多余的水反向输送到密云水库。”北京市水务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长期维持低水位运行的密云水库,早已恢复了昔日的丰沛。

  undefined

  南水“钻”过地铁站

  中线工程自丹江口跨越千里到北京,是利用南高北低约100米的地形高差,实现全程重力自流。北京段南起惠南庄泵站,一路往东北方向行进,终点站是团城湖。

  虽是自流,技术含量却不低。从倒虹吸到渡槽,中线工程堪称水利工程的“大合集”。

  “作为一个技术人员,一辈子能遇到多少个大工程?”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雷初遇南水北调时,觉得自己“运气非常好”。

  2002年,国务院批准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南水北调进入正式建设阶段,王雷与团队负责南水北调北京段工程的总体设计工作。

  整段工程的施工中,最难的要数从五棵松地铁站下“钻”过的西四环暗涵工程。该工程从岳各庄桥一直到四海桥,全长约20公里,2005年开工,2008年完成。通过大管径浅埋暗挖输水隧洞,从正在运营的地铁下部穿越,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首次。

  王雷还记得,当时“每天都提心吊胆”,要在一个繁忙的交通干线向下施工,不能扰民和影响交通,同时地下情况复杂,除了立交桥桩,还有城市中心区密密麻麻的水电、燃气等各种地下管线。

  其中,“钻”过五棵松地铁站的200米是“难中之难”。王雷介绍,五棵松地铁站建于20世纪60年代,属“明挖法”施工。“就是挖出个大沟,然后把地铁修好,再埋起来,安全余量不会像现在做的工程那么大。所以,我们要从地铁下方穿过去,就得格外小心。”王雷说。

  为了严格保证安全,施工过程用上了“土办法”,主要用镐一类的铁器人工挖掘。王雷说,相比于机械,人工挖掘可以在发现电缆时及时躲开、处理。同时,工程采用了很多先进的理论以及加固方法,以进一步保障安全。

  这也意味着,施工的进程十分缓慢。但令王雷印象深刻的是,这个工程当时的施工要求是必须慢。最终,200多米的工程挖了6个月,工程创下了暗涵结构顶部与地铁结构距离仅3.67m、地铁结构最大沉降值不到3mm的纪录。

  除此之外,用于北京段输水的管道也不一般。这个管道全名叫“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内径约4米,加上外壁能达到4.7米,国内是第一次使用这么大口径的输水管道,不管从设计制造,还是安装检验,都没有参考借鉴的样本,管道最终由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团队自主研发设计而成。

  克服了重重困难,王雷和团队终于迎来“通水时刻”。

  2014年12月,第一渠丹江水经过漫长“旅途”正式进京,北京市在团城湖举办了南水北调接水仪式,王雷也终于和南水“见了面”。

  一封封“调水令”保障城市日常

  王俊文所在的北京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是统筹和执行全市水资源调度保障的“参谋部”。

  “以前北京市的水资源就几部分,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南水北调进京后,北京的水资源格局变了,这就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管理调度。”王俊文说,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由此成立,通过日复一日的调度工作支撑起庞大的城市水网。

  每年年初,调度管理事务中心会制定北京市供用水计划及调配方案,对全市水资源提出整体调配计划。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当年的具体实施方案,包括自来水厂用水、生态回补、水源地涵养,还有水库调蓄等,“全市一年的用水调度基本上都能在这个方案中体现”。

  在具体的调度过程中,如果有临时性的突发调度,就需要通过“调度令”,由总调度长、调度长及副调度长等各级负责人签字后,再通知到各个单位执行。

  “比如有部门监测到哪里发生故障,需要调整供水水源水量大小或临时切换供水水源等,就会给我们写一个关于调水的申请或请示。我们会按照他们的要求,再衡量北京全市的整体情况,签发调度令,他们执行后再向我们反馈。”王俊文说。

  如今,在发调度令之前,对每件突发事项都会形成一个小的保障方案,保障方案依据的即是年初的大方案,再回溯就是全年整体的调度计划。流程环环相扣,每一步都有材料支撑,“相比以前,对水资源的管理方式精细多了。”王俊文说。

  undefined

  守好每一滴水

  如何用好每一滴南水?对于南水北调这项工程来说,开源和节流从一开始就是同步进行的,“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成为共识。

  防污治污是节水的关键,自2013年以来,北京实施了两个污水治理行动三年计划。第二个“三年”期间,北京修建了1000多公里的污水收集处理管线,仅2018年就新建了3座、升级改造了5座再生水厂,中心城区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近300个村庄的污水得到有效收集处理。北京中心城区陆续建成了槐房、高安屯、小红门等污泥处理厂,每个郊区新城各新建一座集中污泥处置厂,北京全市污泥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站在公益西桥南侧的槐房再生水厂出水口,再生水车间工作人员孟童回想起昔日此处的场景:附近村庄的生活污水直排,河道环境脏乱,被居民称作“臭河沟”。而现在,透过澄澈的水面向下看,水底的植物、鱼类清晰可见。

  槐房再生水厂每天可以处理超60万立方米的水,大大缓解了北京西南地区的污水处理压力。

  经槐房再生水厂处理后的再生水,一部分进入再生水管网,用于河道补水、园林绿化等,另一部分用于槐房厂地表打造的人工湿地景观,并经“二次过滤”再次汇入城市河流。

  在北京,一座座这样的再生水厂为南水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了基础。未来的北京,也将有更多南水资源经过处理得到再利用,兑现“用好每一滴南水”的诺言。

  

  


原文链接:https://www.12371.gov.cn/Item/653644.aspx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