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组织人才

泸水:生态旅游引领群众幸福新生活

时间:2024-05-15 文章来源: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近年来,泸水市充分发挥怒江大峡谷、高黎贡山等独特生态资源优势,走出一条集“党建引领—挖掘资源—打造品牌—构建产业—促进增收”为一体的发展新路子。通过坚持党建引领,举生态旗、打文旅牌、走康养路,将生态资源、民族文化转化为产业和经济发展强劲动能,用生态底色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勃勃生机。

  

  开展非遗传承培训。泸水市文旅局供图

  以党建引领为“要”,统筹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先行。政府、企业、旅行社和村集体联动,成功建成了滴水河、阳坡、丙舍坝、湾转河、托拖新村、古龙坝6个农文旅融合示范村,农旅融合新业态、村集体经济和乡村人才培育等方面初见成效。高位推动。认真组织实施建设世界级高山峡谷旅游胜地“峡谷门户·怒江客厅”五年行动(2021—2025年),把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纳入泸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联动、各方通力协作的工作格局。团队策划。聚焦“小众、特色、高端”乡村旅游目标,整合懂经营、善管理、会技术的文旅人才队伍,积极引进携程、亚朵、喜林苑、先锋书店等知名企业落户泸水,邀请知名探险家、旅行商、投资商、摄影家和新闻媒体多渠道推介泸水乡村,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力。

  以生态资源为“基”,促进人与自然共生。念好“山字经”。泸水市三河村立足得天独厚的生物生态资源禀赋,以“331”产业发展思路(即:种好核桃、花椒、楤木3棵树,草果、重楼、黄精3棵草和护好怒江百鸟谷1只鸟),带动群众每年创收1000余万元,户均增收8000余元。三河村“生态+旅游”带动“观鸟经济”发展在2021年入选全国100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积极创办“鸟塘”生态帮扶车间和鸟家乐,在“观鸟经济”“蝶类产业”的带动下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8.7万元。盘活“村经济”。以“五个一”(即:一个“乡村CEO”、一家自然村域农旅专业合作社、一整套乡村资产增值业态运营、一种“企业出资+大学提供理念支撑+地方政府主导+村民深度参与”乡村建设新模式、一种农文旅复合业态)打造三河村古炭河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建成集特色观景亭、水磨坊、乡愁集市、牛舍茶室、猪圈咖啡馆等为一体的微型田园综合体。目前,古炭河乡村文旅专业合作社有社员78户,带动73%的三河村农户就业增收。

  

  鸢尾谷。泸水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以民族文化为“魂”,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传承“非遗文化”浓乡情。深入实施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双百”工程,推动傈僳民歌三大调“摆时”“优叶”“木刮”、傈僳舞蹈“刮克”等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建立泸水市水沟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坊,创立“三百妞”傈僳族麻纺织非遗工艺品牌,打造集“保护传承、文艺队伍、产业开发”为一体的文化传承示范点。开办传统文化传承班,培养“阔时节”传承人77人。传承“民俗文化”增乡韵。以“傈僳族民歌”为底色,打造集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体验、生态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怒江傈僳音乐小镇AAA级旅游景区。把历史、文化与旅游串成三河—片马精品徒步旅游线路,开发盐马古道、澡堂盛会、田园采摘等沉浸式旅游线路。

  以绿色发展为“本”,培育强村富民产业。挖掘本土特色强业兴村。打造“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以高黎贡山猪(草果、咖啡)市域“三大”产业链为主,发展中药材、水果、茶叶、小黄牛、黑山羊、生态土鸡“六特”为补充的产业。推行“企业+农户+平台”和“产学研文旅+康养”的运营机制,精心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十大农业特色庄园”。建立完善“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助力产业帮扶全覆盖,全市已有112家农业企业和16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与3.96万户农户实现“双绑”,2023年共实现产业化经营增收1.05亿元。打造绿色产品价值链富民强村。大力发展以草果为代表的乡村特色富民产业,做大做强香料经济,由中交集团援建的怒江绿色香料产业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用科技赋能延伸产业链。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55个,其中,雪黎草果、昂可达中药材2个农产品入选云南省“十大名品”,昂可达中药材、怒银中药材2个企业和中药材产品入选云南省“绿色云品”,带动一大批怒字“云系”“滇牌”农特产品销往各地。

  欧小晶 欧砚(泸水市委组织部、泸水市委政研室)

  

  


原文链接:https://ylxf.1237125.cn/Html/News/2024/5/14/44683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