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学习研讨

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

时间:2024-04-21 文章来源: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这一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科学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马克思认为,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来源。其现实表现是科学发现与生产过程互为手段。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创新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将科学技术渗透和融入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并促进三者优化组合,就会推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因此,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动力源泉,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紧密结合。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当前,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需求。随着我国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而且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新质生产力取决于重大科学发现和重大技术突破,以数字时代科学技术发生根本性质变、实现颠覆性创新为基础,代表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同时,新质生产力旨在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致力于推进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正确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组辩证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必然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正确把握三组辩证关系。

  把握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这就决定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既要解决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又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要保持定力,找准着力点和主攻方向,既要防止一哄而上,也要防止重复建设。

  把握好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非全盘否定传统产业,而应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一方面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另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让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让传统产业“发新芽”、新兴产业“长成林”、未来产业“快生根”,切实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把握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多措并举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和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下好“先手棋”。我国各地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结合各地区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既要有选择地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也要精准施策,抓住本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将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链上,形成分工协作、突出区域优势的差异化发展格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有效规避投资、产能等方面的浪费。

  坚持科技创新牵引,打好“攻坚战”。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人们怎样生产,用什么进行生产。一方面,要牢牢抓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使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另一方面,要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推动新兴产业的跨界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坚持人才引领驱动,构建“强磁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具决定性的力量。一方面,要加强特色人才培养力度,加快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等各类科研平台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畅通科技、教育与人才之间的良性循环,壮大人才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要积极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扩大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蓄水池,形成高素质人才聚集的“强磁场”,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原文链接:https://www.lndj.gov.cn/portaluploads/html//site-4/info/4999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