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遵义地处贵州北部,南临贵阳、北倚重庆、西接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承接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重要交通枢纽。近些年来,遵义着力建设新型综合能源、资源精深加工、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算力保障、白酒生产、产业备份六大产业基地,构建起极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今,遵义经济早已实现了飞速发展,成为贵州的第二大城市。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茶海美景
近些年来,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改革开放创新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为遵循,聚焦贵州省实施的“优化整合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围绕政策梗阻、市场需求、服务保障,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把“伟大转折地”打造成全省改革开放创新人才示范地。
01破除机制障碍,以政策灵激活引才机制新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我们向改革要人才增量,出台了加强和改进遵义人才工作的若干措施,加强人才“引育管留用服”,同时出台了各领域N个细化措施,形成了“1+6+N”人才政策体系,以此为“百千万”人才引进“破藩篱”。
为了破解制约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我们对照贵州省“百千万”人才认定标准,量身定制遵义人才引进实施细则及其简化程序配套政策,完善领军、拔尖、优秀人才的分类、管理、使用等机制,建立更具遵义特色创新发展引才体系,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议”引进方式为用人单位赋权,充分激发了用人主体引人聚才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以人才聚人才的优势,让人才“朋友圈”“交际圈”活起来。我们鼓励以才引才提升辐射力,动员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用人单位主要领导根据发展需求挂帅引才,组织专家团队赴山东、重庆、新疆引才,通过“一对一”跟进对接洽谈,争取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扎根遵义。同时设立专家人才“伯乐奖”、用人单位引才奖等高含金量、高竞争力的引才机制,放眼全国,精准储备了一批供需匹配度好、来遵意愿强的人才。
为了提升聚才平台承载力,我们依托已经建成的16个经开区、27个重点实验室、6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8个专家工作站,整合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等,新布局一批特种车技术研发、核能部件材料等产业化基地,打造一批特种化学电源、细胞工程等研究研发基地,孵化一批机械传动、酿酒工程、辣椒培育等供应基地,平台聚才能级大大提升。同时,制定实施“十万青年人才留遵”行动,进一步推动各类人才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挑大梁、当主角。
放眼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高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形成更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更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更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更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让各类人才在遵义竞相迸发创造活力、充分涌流聪明才智。
02坚持需求导向,以布局准构建引才项目新
人才重在精准、贵在实用。我们坚持需求导向,突出“有用、适用、使用”原则,立足功能定位、资源禀赋、人才基础,推动创业人才、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医院创新人才项目引人聚才,着力补齐人才短板。
围绕强链补链延链,我们构建起以酱香白酒为引领,茶叶、辣椒、方竹等绿色食品工业为主导,吉他等其他传统产业为优势,基础材料、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协同并进的现代产业体系,采取分管负责人员+人才服务专员+专项联络员“三员联动”方式,构建全员责任、沟通协调、调研督导、问题反馈的闭环管理工作机制,大力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和项目,达成产业与人才“双向奔赴”、满意扩容。
围绕六大产业基地,我们聚焦科技创新企业,以“一基一企一策”保障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精”企业、科技型企业精准引进所需人才。充分发挥重点项目、特色产业吸引人才的效应,实施引进一个人才、培养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三个一”人才工程,产业工人持续培养壮大,形成了“以产引才、以才兴产”良性循环。
聚焦增进民生福祉,我们以卫生健康综合保障能力建设为抓手,专门针对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引进领军人才和团队。为了引进来留得住,在岗位上提高专业岗位设置比例,统筹实行市管县用,为吸引高层次人才预留岗位空间;在编制上对编外人才实行公开考核招聘引进,编内副高级以上人才可直接商调引进,人才入编不受当年用编计划限制在核定编制总量内办理;在认定上打造“自主认定平台”,破除人才“四唯”弊端,以科室主任、院长相当的水平直接认定,充分激发了用人单位引才的动力。
放眼未来,我们将把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和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结合起来,围绕产业转型、基本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发挥现有产业交叉融合、布局明晰的优势,着力构建多层次、全链条、体系化的聚才格局,释放才聚遵义、聚才兴遵的集群效能。
03强化服务保障,以环境优打造引才生态新
人才是城市创新发展、永续发展的活力所在。我们充分挖掘厚重的红色文化和包容的城市文化,持续擦亮遵义最耀眼的红色底色,着力营造更有底蕴、更加开放、更加优质的人才发展环境。
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利用名片优势,挖掘红色文化、三线文化、沙滩文化内涵,立足遵义会议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赤水丹霞地貌等资源禀赋,举办国情研修班、重走长征路、专家人才座谈会等,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系列活动,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政治吸纳,让红色文化与城市文明同频共振。
开放的环境才能激励人才。我们开通“百千万”人才“绿色通道”,宣传政策“一册通”、项目申报“专人办”、走遍遵义“遵卡通”,将父母、配偶、子女等一起纳入“亲情卡”,让人才家庭共享生活便利。在高校、医院、园区人才集中的地方统筹配套人才公寓,实施“交钥匙”工程,优秀青年人才“拎包入住”。对符合国家和省、市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给予厂租减免、创业补贴、金融贴息等支持,对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才给予最高250万元的奖励。支持入库创业人才企业使用市级人才“蓄水池”,带事业编制身份进入企业工作,实行“双薪双酬”,增强企业岗位吸引力。
为了留住人才,我们对入库“百千万”的创业企业,开展“百企千才”服务,整合人才之家、人才驿站、人才服务窗口等资源,创新构建“衣、食、住、行、游”人才服务体系。同时,发放“遵企卡”,落实“一企一策”服务,办好人才落户安居、就医就业、子女入学等“关键小事”。创新推进线上办、掌上办、码上办,打造一站式“遵满意”人才服务品牌,以“无感服务”提升人才“有感体验”。
放眼未来,我们将坚持以更优环境、更优服务营造高质量发展生态,围绕人才成长全过程,给予精准化、系统化服务保障,形成人才“愿意来、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良好氛围,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持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遵义实践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作者为贵州省遵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