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安徽,既属于长三角,也是中部地区省份。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独特区位优势,使安徽成为连接长三角与中部的重要纽带。
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近年来,安徽聚焦“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战略定位,着力强化创新、扩大内需、优化结构,全省经济持续向好,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国、位次前移、领先中部,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在中部崛起之路上持续迈出新步。
彰显优势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创新,是安徽的基因和名片,更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
今年1月,搭载72位自主超导量子芯片的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在合肥高新区上线运行。
“‘本源悟空’量子计算机可以说是产业链‘造’出来的。”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孔伟成介绍,这台超导量子计算机从硬件到量子芯片,再到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4个方面均自主可控,国产化率已超80%,并在系统稳定性、量子比特数量、运算精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截至今年3月底,“本源悟空”已经获得了来自全球超428万人次的远程访问,累计完成近16.7万个全球量子计算任务。这一系列数据见证了中国量子算力首次大规模、长时间向全球开放。
目前,全省已经聚集量子产业上下游企业70余家,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安徽造”量子算力已逐步服务金融、化工、生物医药、电力等领域,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产业生态活力足。
量子产业,是安徽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一个缩影。安徽聚焦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集聚地,释放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据介绍,我省全力服务保障推进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国之重器”建设,打造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开展关键技术、前沿引领科技攻关。目前,已建在建预研大科学装置13个,拥有“国字号”创新平台200多家,取得光纤量子密钥分发、“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等一批原创性成果,突破计算光刻EDA软件、高温合金叶片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中国(合肥)声谷入驻企业近2400户、年产值突破2000亿元,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在产业方面,加快培育发展4个万亿级、4个五千亿级、3个三千亿级及3个千亿级产业,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壮大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前瞻布局量子科技、聚变能源、通用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营收突破5万亿元、居中西部第1位。
向海而兴 积极链接国家重大战略
去年8月,江淮运河试航,淮河支流沙颍河到长江的航线“缩短”300多公里。
抓住这个机遇,周口中心港,这个河南省规模最大的集装箱港,立马开通至合肥、芜湖的新航线。
在内陆省河南看来,顺着这条航线能更好对接长三角,连接长江这条“黄金水道”和“海上丝绸之路”,实现“内陆省通江达海”的目标。
这些,离不开安徽的“牵线搭桥”。
江淮运河,这条新中国建成的最大运河,在安徽境内实现淮河、长江两大流域航运连通成网,构建纵贯皖豫苏三省、平行于京杭运河的第二条南北向水运大动脉,显著加强长三角与中原地区联系,加快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打开地图,安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三角连接中西部的重要通道,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同时,安徽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三大国家战略叠加的唯一省份。江淮运河的通航,安徽形成“双通道达海、两运河入江、河江海联运”的水运新格局,进一步放大了安徽的区位优势和战略位势,也为安徽建设内河水运强省带来契机。
安徽明确提出,树立“向海而兴,借船出海”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双循环”发展良机,深度挖掘水运潜能,提高航道网对外辐射效能,提升内联外通的水运纽带作用,加快水运高质量发展,打造内河水运强省。
协同联动 彰显更大“安徽作为”
安徽,毗邻河南、湖北、江西等省份,与中部地区合作愈发密切,取得了显著成果。
近年来,我省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第四次省际联席会议和第五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成果,协同推进通道对接、产业联动、服务共享等省际重点合作事项;我省会同河南省编制叶集—固始“一河两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发展规划,协同打造中部省际毗邻地区县域合作新样板;举办2023年长江流域园区合作联盟第二届会员大会暨联盟发展交流会,发起成立长江流域场景应用创新联盟、生物医药产业数字化发展联盟。
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安徽如何彰显更大作为?省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不断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推动沪渝蓉沿江高铁合肥—武汉段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合肥至周口等高速公路,淮河干流三河尖至蚌埠闸段、沱浍河、涡河等航道整治及合肥新桥机场航站区、芜宣机场扩建等项目建设,协同推进霍邱至固始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深化叶集—固始省际合作,积极谋划推动沈丘—界首等毗邻区合作;强化“中四角”合作,充分发挥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共创云作用,牵头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域网、城际量子通信网络建设。
我省还将做大做强合肥都市圈,加速市际园区合作,推动合肥都市圈与武汉、长株潭、郑州都市圈的合作发展,启动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另外,高起点规划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进一步加强与中部省份文旅产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