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组织建设

【经典常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

时间:2022-01-17 文章来源:民政部社会组织纪检监察工作平台 作者:佚名

  1926年,郭沫若在《马克思进文庙》一文中以文学化的想象和幽默的语言描述了马克思与孔子对话场景。在经历过一番长谈后,马克思感叹:“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个老同志!你我的见解完全是一致的。”孔子也说:“单只要能够了解,信仰你的人就不会反对我了,信仰我的人就不会反对你了。”马克思主义从内容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契合之处,从发展进程上自传入中国起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广泛地吸收全人类思想精华,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智慧。世界历史的形成开启了各民族互相依赖互相交往的一体化进程。世界历史既包括物质生产,也包括精神生产。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发展和交往的产物,其中也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近代以来,欧洲传教士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翻译介绍到西方,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从莱布尼茨到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都不同程度地研究过中国哲学。马克思撰写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等关于中国的文章,就曾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当时中国革命情况。黑格尔把“两极相联”的辩证法看成适用于一切民族的普遍真理,马克思接受了黑格尔的这一判断,指出“中国革命对文明世界很可能发生的影响却是这个原则的一个明显例证”,由此展开他对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关系的分析。马克思指出,随着英国用大炮打开中国市场,封闭的旧的中国必然像木乃伊接触空气一样解体,中国将发生巨大的社会变革。他甚至预言中华共和国的出现,以中国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类比中国社会主义的一般性特征,“中国的社会主义跟欧洲的社会主义像中国哲学跟黑格尔哲学一样具有共同之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诸多契合之处。比如,在基本立场上有共通之处。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立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了民本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比如,在基本观点上有契合之处。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气”被认为是万物的本原,世界统一于“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以知行关系进行了诸多探讨。很多思想家注重行,主张行先于知,由行致知。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凡物必有对,相反相成。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比如,在方法论上有融通之处。以实事求是为例,班固的《汉书》有“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原意是考证古代经典文本的真正含义,指治学的态度和方法。毛泽东重新解释了实事求是命题,“‘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确立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在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毛泽东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命题。在新时代,需要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第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思想资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尚书》提出“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礼记》描述了“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这些传统思想对于新时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启示意义。

  第二,厚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表现出的诸多特征,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共同富裕与“不患寡而患不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跟“天人合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与“仓廪实而知礼节”等,都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第三,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各民族和国家之间坚持对话协商,各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开放包容的世界。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等已经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公平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推动国际关系沿着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更好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这彰显了“天下为公”的中国智慧,强调尚公之德,以公义战胜私欲,才能平天下。(吴新宇)

  


原文链接:https://jijian.chinanpo.gov.cn/ds/21105bf7c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