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组织时评

基层工作务必警惕“三个无效”

时间:2024-03-23 文章来源: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材。笔者认为,基层工作必须真抓实干,警惕“三个无效”,坚持面向群众敞开大门,用群众得实惠、好口碑检验工作硬实绩、真成效,共同描绘干群关系同心圆。

  务必警惕“无效创新”。抓好基层工作必须讲究创新这一“灵魂”,要依靠实打实的行动和成效来推动有效创新。实际工作中,有不少干部乐于事事搞创新,认为只完成规定动作就不能把工作干出彩,然而创新却没有创意,更没有实质性创造出新的工作思路、举措和成效。有的在创建各类工作示范点过程中,习惯于“与众不同”,追求花样翻新,没有把人力、物力、财力用在真正推动工作上,简单以标语、横幅、展板、公示牌等形式呈现“创新成果”,实际工作成效不够硬,这些“标签式”创新使得基层工作者陷入了“创新恶性循环”。这种形式化、“不走心”“花样繁多”的创新基层工作,就会少了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时间和精力,既无益于工作开展和事业发展,还会让群众心生不满,甚至反感,具有很强的“副作用”。因此,基层工作创新要讲实际、讲方法,杜绝“喊口号式”创新,既要充分了解农村实际情况,掌握工作性质、特点,也要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在全面考虑针对性、适配性、实用性的基础上,对基层工作进行有效创新,善于从群众的“话里话外”中甄别创新成效的好与差,进一步找到工作的方向、落实的措施、改进的抓手。

  务必警惕“无效调研”。抓好基层工作必须用好调查研究这一“法宝”,做到走深走实、见行见效。实际工作中,部分干部更多关注“上级注意”,很少考虑“群众满意”,调研选题没有聚焦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和广大群众急难愁盼,不是“小切口”而是“大开口”,太过空泛而导致可操作性不强。有的搞“悬空式”调研,没有运用一线工作法,下基层蜻蜓点水,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难以拉近距离,让群众感觉“脸生”,从而不愿“掏心掏肺”。有的搞“作秀式”调研,安排路线,走马观花,下基层不下车子、不进村子。有的发现了群众的所急所盼,但是搞选择性处理或表面解决;有的调而不研,没有成果转化等。此等远离基层、游离群众、脱离事实的调研只会让群众心寒、让党的形象受损。因此,基层调研要沉下去、摸真情、办实事,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以“身心同入”的责任感深入一线、走入现场、融入群众,真听、真看、真问、真感受,全面“打捞”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才能把发展所需、基层所盼、群众所急、民心所向的问题深挖出来,把生动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和基层经验带上来、用起来,切实在转化成果上出实效。

  务必警惕“无效整改”。抓好基层工作必须重视问题整改落实这一“关键”,做到动真碰硬、真查实改。实际工作中,基层面临环保督察、耕地流出、巡察等各种各类问题整改,部分干部不能从具体事、具体问题出发,分不清主次矛盾和轻重缓急,对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的整改没有区分开来,整改推进杂乱无章,导致效果甚微。有的对一些历史遗留、久攻不破的老大难和“硬骨头”,缺乏久久为功、一改到底的精神,习惯打太极、踢皮球,改来改去还是原地打转。有的敷衍应付,不切实际,搞表面整改、虚假整改,材料一套、实际一套,导致基层工作者和群众怨气连连、苦不堪言。因此,基层问题整改落实要刀刃向内、严实查摆,深挖问题根源,从本质上入手解决。整改落实要结合地方实情、工作特点,标准上不可“一刀切”,操作上不能“一招打天下”,杜绝机械式执行。要注重让群众全过程参与、评判、监督,清单化、具体化亮出整改成效,群众不满意的、工作有缺位的,必须立即“回炉重炼”,直至“炼成出关”。整改“回头看”也要深挖细究,看一看问题是否得到彻底解决,找一找还有没有类似问题,实现“解决一个问题”升格为“解决一类问题”。

  周云奇 杨家振(祥云县东山乡党委)


原文链接:https://ylxf.1237125.cn/Html/News/2024/3/22/44313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