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组织法制

中山:刷新含绿值 绘就新生态

时间:2024-03-19 文章来源: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暖阳耀春,万物生长。

  3月12日植树节这天,中山三乡温泉牌坊一侧,迎来了一批植树人: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率市四套班子领导,与100多名党员干部和企业家一起,在2024年的春天,种下新的希望。当天,大约有2.6万棵苗木被种下,为绿美中山再次刷新“含绿值”。

  这不仅是一年一度的“仪式”,更是一种厚植于城市的共识。新建改建逾百个公园、营造千亩森林景观带、种下万棵榕树……过去一年以来,类似这样“百、千、万”规模的行动,正在中山的绿美点线面上铺开。

  植此青绿,接力传承。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倡导植树造林的人。今天,全民植树已然成为孙中山故乡人民的共识:统计显示,今年以来,中山共发动党员群众13万人次参与乡村绿化,植树10万多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春天,中山全市上下携手,绘就更长绿美画卷。

  “见缝插绿”营造示范点

  一年新建改建101个公园

  绿美画卷,从“点”开始勾勒。

  “人面子树有药用价值,正好这边上就是中医院,可以考虑在这里做一个中医药主题的文化园。”在中山温泉牌坊一侧的植树点,刚刚植下两棵榕树的郭文海说。

  位于植树点西侧的三乡医院,不久前启动了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合作,即将共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中山医院项目。从航拍的视角可以看到,与两侧的中山温泉及三乡医院对比,夹在中间的这片绿地成了画面中一处显眼的空缺,因而才有了一番关于“建园”的讨论。

  实际上,随处可见的“园”,是中山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绿美空间,也是当前“见缝插绿”的重要发力点位。2023年,中山共完工101个公园建设项目,建成中山人才公园,提升中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横栏西江碧道示范点并对外开放。

  中山人才公园成为中山“绿美+求贤”的“代言园”。公园不仅设置了很多海绵城市设施,如红树林生态净化系统可以处理中山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还布局了大量科技、智慧元素,突出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理念,彰显中山对各方面优秀人才的渴求。

  口袋公园成为中山“绿美+生活”的新潮流。2023年中山建成的公园项目,大部分为口袋公园。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新建社区口袋公园也是居民呼声较高的需求之一。在南区街道城南社区,一批党员、新就业群体、青年志愿者、居民报名“绿美志愿者”,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及小公园改造中,并将社区一处闲置空地改造成小公园,种下了三角梅、龙船花、大红花等共约300棵花苗乔木,并打造了“榕树议事角”和健身休闲区。

  乡村“四小园”(即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亦成为中山“绿美+乡村振兴”的新名片。走进阜沙镇的村居小巷,群众门前的闲置空地种满了郁郁葱葱的绿植,打造整齐划一的小菜园,瓜果蔬菜长势喜人。“小园子”既是村内的小花园,也是家门口便捷的“菜篮子”,还是外村人眼里的别致“小景点”。2023年,中山新增农村“四小园”超1700个,全市已建成超5000个“四小园”,全市99.55%行政村(涉农社区)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生态廊道串珠成链

  营造超1300亩森林景观带

  如果说,新建改建的101个公园是中山布局绿美生态的“点”,那么,纵横城市的生态廊道则是贯穿中山绿美逻辑的“线”。

  从空中俯瞰中山,一面是高楼林立、大道纵横,一面是碧道如丝、绿海连绵。

  穿过层叠的山,一条条高快速公路舒展开连绵绿意。“会呼吸的绿色公路”,是中山全力打造的绿美生态之景。从绿向美、串珠成链,是中山生态建设的内在逻辑之义。结合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中山选用规格合适的乡土树种、全冠树苗、有花色叶色品种,于坦洲快线等高快速通道两侧,正在营建1300多亩的森林景观带。

  “这是一种绿美思维的升级迭代。”中山市自然资源局林业与自然地保护科副科长张凯峰解释,“以前,相关方往往只关注公路红线内的绿化,对红线范围外可视范围的景观区域缺乏统筹和提升。”张凯峰认为,绿美生态廊道的建设,更好地弥补了这部分的空白。通过见缝插绿,将绿美思维“种”入人们心中,形成爱绿植绿护绿的绿美新风尚。

  从植树造林到绿化造景,这背后体现了中山从“绿起来”到“美起来”的逻辑之变。这条生态廊道“绿美线”,贯穿的场景也在不断延伸,从绿美公路到河畔碧道,再到塘边桑林,中山种绿造景的场域更加多元化、接地气,一幅幅绿意沁人的场景如画卷般展开。

  在治水攻坚的基础上,中山沿河布局建设绿美生态廊道,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绿美河涌样本。在广大乡村,在持续推进“万棵榕树进乡村”的同时,中山掀起了一场“万棵桑树进田园”的乡村美化绿化行动,将在今年3月底前,在全市种下万棵桑树,重现珠三角桑基鱼塘之景,串成绿美中山的一道生态风景线。

  3月12日,植树活动结束后,郭文海一行到三乡镇雍陌村,沿着香山古韵乡村振兴示范带,徒步前往五桂山街道桂南村。一路上,步行栈道干净整洁,水塘河道碧波荡漾,榕树连排矗立。

  看到此景,郭文海感慨道:“这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得很好,人工雕琢的东西不多,体现了原生态、自然美,这就是让人们记住乡愁。”他强调,要重点做好沿路、沿河、沿边绿化美化,因地制宜种植低成本、易生长、好养护的开花绿植,打造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生态景观,为美丽乡村增绿添色。

  从点到线,从绿向美,从城市到乡村,纵横的绿美生态廊道交织成中山城乡大地上的一抹亮色,更体现了中山生态建设逻辑“从治到质”的迭代升级。一个湾区绿美生态之城的梦想,也由此起航。

  打造城园融合体系

  融入“由绿向美”科学考量

  6cd0edb1-1d89-4569-b56c-02ccff5604c1.jpg

  通过打造城园融合体系,绘就和谐共生美景,中山力争实现从“绿”到“美”的跃升。图为中山市岐江公园。

  以点富内涵,以线串绿美,在中山增添绿之“量”的背后,也蕴含着对提升美之“质”的考量。

  同样是种树,但“里子”却不一样了。2023年,中山打造“万棵榕树进乡村”全民义务植树特色品牌,开展376场植树活动,平均每天至少一场活动,种植绿化苗约8.7万株,其中榕树种植超1万株。

  为什么种榕树?

  这当中,既有乡土情怀,更有科学依据。

  中山市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解释,一方面,中山的榕树种植历史悠久,在全市城乡分布广泛。现有在册古树中榕树类树木占比60%,全市最老的榕树树龄有440年。另一方面,榕树容易栽植,冠幅宽大、枝叶浓密,净化空气能力强,病害少,抗逆性强,能抵御台风侵袭,是适合中山水土气候条件、展示本地风貌特色的优秀绿化树种。

  “万棵桑树进田园”活动的开展同样纳入了对生态与经济效益的考虑。“桑基鱼塘,是中山乃至整个珠三角的特色风貌。”中山市农业农村局渔业管理科副科长张严发表示,通过开展“万棵桑树进田园”活动,中山将打造一批桑基鱼塘示范点,以美丽风貌带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具备桑基鱼塘独特风貌的绿美乡村。

  “桑树长得好,我们的鱼也会养得好,风景也会变得更美!”中山市板芙镇广福村白蕉海鲈养殖基地的一名业主郭振强说。

  走出全民植绿氛围火热的乡村,在大多数人没有注意到的林地,中山正持续开展林分优化工作。

  “林分”指林木的内部结构特征。从全省来看,当前省内林分主要有松材线虫危害严重、桉树种植分布不合理、存在大面积的次生乔木疏林和次生灌木林等问题,因而需要进行林分优化。

  “我们正通过补植、套种一些乡土树种,让林分得到优化、林相得到改善。”张凯峰介绍,通过前期的林业调查,自然资源部门已将林分较差的片区列入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清单,并在3到5月雨水充沛的时期抢抓种植。

  2023年,中山完成林分优化8125亩、新造林抚育12614亩、中幼林抚育5621亩,分别占省下达任务118%、103%、103%。截至2024年2月,中山市2024年林分优化项目已全部完成作业设计,落实造林用地8600亩,占省下达任务的122%,提前超额完成任务。

  张凯峰介绍,去年中山编制了未来五年的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规划,根据规划时序持续推进,同时提前把任务分解到镇街,推动各镇街提前做好谋划。

  从造景的公园,到融景的廊道,再到优景的各类树种,无不透露着中山由绿向美的生态建设新思维。通过打造城园融合体系,绘就和谐共生美景,中山力争实现从“绿”到“美”的跃升。

  五桂环抱,满城皆景;全民参与,全城“绿”动。一幅融城于绿的绿美新画卷,正在中山大地上徐徐展开。


原文链接:https://www.gdzz.gov.cn/zgxc/gddt/content/post_2059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