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桃源县持续强化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在机制保障、队伍建设、产业发展、优化服务等方面做好文章,扎实推动乡村振兴精准落地、高质见效。
在机制保障上做优顶层设计。以健全机制为切入点,以倒逼落实为落脚点,激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政治领导力和内生动力。抓统筹引领。出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若干意见》,将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11个牵头单位和52个责任单位。建立县级领导包乡联村、乡镇班子成员包村联户制度,34名县级领导带头联系乡村振兴示范村114个,形成统筹抓推进、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格局。抓强力调度。建立组织部牵头、部分县直责任单位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同时,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书记工程”高位推进,在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基层党建季度例会上,“一把手”逐一汇报工作推进情况,既总结经验,又强化调度。抓责任落实。建立“清单明责、查账促责、年底验责”的工作模式,对各单位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行“三个纳入”,即纳入党建述职、绩效考核、政绩台账,考评结果作为评价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
在建强队伍上输入源头活水。打造过硬干部队伍,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选优配强一线干部。制定干部调整“六大原则”,建立科级领导班子政绩台账,树立重一线、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该项工作推进以来,每年均有十多名实绩突出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十多名站所长、支部书记通过各类“硬杠杠”比选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同时,以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全面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目前,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约45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超过50%。精心选派驻村干部。从县直机关单位选派245名经验丰富、能力突出、责任心强的干部组成100支驻村工作队,实现了重点帮扶村、脱贫村、示范创建村等四类村驻村工作队选派全覆盖。拓宽渠道储备干部。瞄准农村基层紧缺急需人才,持续实施村级干部后备人才培养“青蓝工程”和“育青计划”,每村(社区)常年储备1至2名后备干部,自2021年换届以来,先后有约500人进入村干部队伍。目前,全县动态储备村级后备干部600余名,保证了基层干部队伍源头活水。
在产业发展上积蓄强劲动能。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建强党的基层组织、推动乡村振兴落地见效的重要抓手。用好用活特色优势。大力推动旅游全域化、全要素、全业态发展,构建了以沅水特色风情休闲带、东部民俗风情体验区、南部茶韵乡村休闲区、西部山水生态观光区、北部山地康养度假区为体系的“一带四区”旅游发展格局。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大力实施“硒+X”战略,构建培育以稻米、茶叶、果蔬、杂粮、油茶为主导的“1+5”富硒产业体系。研究出台了《桃源县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通过加大财税扶持、土地政策支持等一揽子措施,推动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实现村村都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办好办优特色试点。以茶庵铺镇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特色产业十亿元镇、杨溪桥镇获评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陬市镇青龙村入选中组部首批推动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为着力点,乘势而为,大力推进茶旅、温泉、文旅、边贸等特色小镇建设,实现一镇一业、一镇一景、一镇一韵。
在优化服务上注重多线发力。秉持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的理念,注重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搭建平台,激发党员干部势能。深入开展机关党员志愿服务活动,6000余名机关干部到居住地、工作地开展志愿服务解决群众所急、所盼的难事18000余件。聚零为整,激发无职党员潜能。在全县深入推进片组邻“三长制”工作,推选产生邻长19879人,其中党员9190人,累计解决矛盾纠纷19501件、个人诉求183066次、安全隐患10097处、其他类问题61821个,提供微服务144012次。一线问策,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每年围绕一个主题,以“屋场小会”模式组织广大群众围绕乡村振兴课题献策献计。今年来,围绕“乡村振兴,我有话说”主题活动,累计召开“屋场会”“板凳会”300余场,整理收集意见、建议500余条,有关问题均予以解答、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