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从高处俯瞰,湖面澄澈如明镜,天气晴好时,浮光跃金,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清晰映着曲桥长廊和亭台楼榭,烟雨朦胧时,廊檐斗拱翘角若隐若现,美得让人沉醉……
这片有着700亩旖旎风光的人工湖便是天玺湖,位于长沙县江背镇印山村。2022年11月,芒果TV热门综艺来到印山村录制,天玺湖这处“宝藏”景点得到挖掘,大批游客前来打卡,网红主播们不仅将镜头对准狮子山、湖心亭、天云阁,还探店民宿、饭庄,为山水田园和农家土菜“打call”……那么在将网络“流量”转化成文旅“留量”前,江背和印山下了哪些功夫?
文旅是印山村的“新名片”,也是印山村村级集体经济这棵“老树”上长出的“新芽”。“我们村过去是‘工业村’,现在靠好山好水吃上了热腾腾的‘旅游饭’。”在印山村村史馆,印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罗仕手指着一张水泥厂的老图片,讲述起印山村的“发家史”。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这座小山村,凭借丰富的石灰石资源,村里发展起了水泥产业,连带着村上的家居建材和机械生意一并红火了起来。这次“创业”让印山村早早迈入了“亿元村”行列,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各大水泥厂因机制老化遇到了发展瓶颈,企业改制的呼声越来越大。2002年,本地“龙头企业”印山台水泥厂率先启动重组改制,村集体入股企业,村民也可注资入股。
企业生产效率提高,村上的工业再度被“盘活”了,但时代在进步,印山村人发现村级集体经济需要新的血液。发展啥产业?2022年,支村“两委”和村民代表东进长三角,南下珠三角,花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几乎跑遍了所有的经济强村和产业特色村。综合考察结论和村上的资源禀赋,印山村最终确定走文旅融合这条发展路子。
文旅产业需要市场化运作,就争取村民支持,成立村集体旅游公司;需要多样化景点,就发动村上企业,将厂区变景区;品牌不响,就深入挖掘潜力,做好整体包装策划……企业改制留存下的4000余万元集体资产刚好成为了印山村“二次创业”的启动资金,这些年,村集体持续加大文旅产业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游客体验。
近两年,印山村已落地文旅项目5个,文旅产业也在不断回馈印山村。2023年,全村游客接待量已超过5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300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超过165万元。
“以前在水泥厂工作,后来看到来这边游玩的人越来越多了,就把自家民房改造成了精品民宿。”在距离天玺湖不远的晨夕小舍,创办人陈女士讲述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开业不到一年,晨夕小舍营业额已达百万元。目前,天玺湖周边已有民宿19家,在镇村指导下,商家们成立了民宿联盟,共同提升服务品质。
好风景让村民在家门口就挣到了钱,“二次创业”成为了全村引以为傲的故事,而文旅正红火的印山村不只有风景、有故事,还有文化。
相传,秦始皇南巡时为镇洞庭湖风浪,抛掷传国玉玺,玉玺随洞庭湖水溯湘江而上,最终在洞庭南岸化作一山,形似印鉴,故称“印山”,印山人借此打造中国传统印章文化。印山村印章文化馆内,陈列着秦始皇传国玉玺实物模型,还有长沙丞相印、广陵王玺等印章实物图和现代木制印章,具象地介绍着印章的演变。
印章文化馆展陈着印章发展史,麻姑井酒窖里藏着百年酿酒技艺。麻姑井水清冽甘甜,悠悠古井滋养着一辈又一辈印山村人。清甜的井水吸引了非遗传人周平,他取材麻姑井,30年来不断精进祖上流传下来的糯米黄酒酿造技艺,研制出了更符合当代人口感的佳酿,麻姑井酒声名远扬。2016年,周平流转20亩土地,打造麻姑井酒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如今,周平的两座酒窖已经成为了景点,众多游客循酒香而来。
印山村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熊瑾玎的故乡。熊瑾玎故居、天玺湖畔的“瑾玎廉政微公园”……熊瑾玎的事迹已深深刻进印山村记忆。同时,江背镇党委深入挖掘印山村的红色资源,联合县委党校打造党课《“红色管家”熊瑾玎》并开展宣讲,让红色故事深入人心,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兼具美景与厚重历史沉淀的印山村,无疑是江背镇乡村振兴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共建好风景、共享好风光,印山村的故事,还在继续……